Site icon 這是萊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成績至上,第一志願萬歲萬歲萬萬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什麼都不重要只要成績至上,第一志願萬歲萬歲萬萬歲】
作者:吳曉樂

最近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相當熱烈的討論,連沒有看電視習慣的我都知道這部電視劇,而在逛不管是獨立書店還是連鎖書局,這本書都擺放在顯眼的位置,書封條上那雙絕沈又怨的雙眼,讓我忍不住輕輕捧起書,深深閱讀。

這本書由九篇故事共組而成,每一章節,都是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世代的故事,每篇故事的背景都不一樣,但共同的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大眾對成績的標準、社會對好學生的定義。看得有些沈重,尤其你知道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故事、真實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

成績至上,第一志願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概從幼稚園就有這種比較意識,老師教數數、ㄅㄆ ㄇ ㄈ 就會開始誇獎學得又快又好的同學,國民義務教育、大學更不用說,明目張膽的大大小小的月考、段考、基測、統測、指考等等數也數不清的考試,在人格養成的階段用沒有溫度的數字將大家分流分層分好類。

其實我覺得以成績分班,沒有什麼問題,有一樣興趣的人、喜歡讀書的人一起,可以彼此砥礪,程度相當的人在一起,進步的速度、成長的幅度更是驚人;同理,有其他興趣的人,例如喜歡體育、擅長美術、熱愛音樂的人都可以編制成一個班。

但,一切都變成問題就是因為「社會只容得下一種標準、一種成績、一種課業的表現」一個方式分類所有的人,很方便,卻也扼殺了很多、很多不一樣的可能性,如果你身歷其境這種成長環境、如果你看過電視劇或小說,那你還會知道,除了扼殺可能性,也扼殺了許多人的親情、友情,甚至是這一輩子的發展、身心靈的健康。

我們的可能性不該是在一張紙上定義

我想只要在台灣長大的大多數人,都懂裡面孩子的痛苦與掙扎,可是這些欲加的期望,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碰出來,是一代又一代的期待、觀念傳下來,是整個環境默許這樣的事一再一再發生,只是換上不一樣的服裝、不一樣的背景而已。是你、是我、是漠視、是放縱的這些事一直發生。

小孩子是一種充滿惡意的生物,拜託不要低估啊

除了教育,也想談談小朋友的心理。

我對其中一篇故事裡面孩子述說到「不要以為小孩子是欠缺惡意的生物」「小孩子是一種充滿惡意的生物,隨著年歲漸增,受到禮教的規訓之後,才學會收斂,或者懂得包裝自己的惡意」

看到這段,整本書沒有停下書寫筆記、想法的我,忍不住停下來咀嚼了又咀嚼,頭都不知道點了幾次。沒錯,我覺得小時候的我邪惡到不行,身邊的同學,也都是這麼邪惡。我們知道大人喜歡什麼、喜歡什麼樣的行為、喜歡我們在什麼時候有什麼反應,這些,打從我有記憶,就知道了,該在什麼時間點包裝一下自己,我都知道。

但為什麼大家長大了,還是會說小朋友善良呢?
或許,或許,是因為直接的惡意總比躲不掉、避不了笑裡藏刀的惡意還要好防備吧?

惡意,在同儕間的相處,又會讓這種情緒放大好幾倍,朝夕相處同學間的惡意是那麼赤裸,赤裸到有時候連言語都不用說,你一看就知道。

小朋友的煩惱根本多到不行、多到炸

比起只要認真背答案就有好成績老師就會喜歡你,同學間的互動我覺得根本才是就學期間、青春期間最大、最大的大魔王啊!

從小我成績都不錯,一直都有前十名,不是特別喜歡讀書,只是知道「成績好」這樣的工具很方便,在老師面前很吃香,別人知道了,欽佩的眼神也讓人醺醺然,所以我讀書,就是為了這些方便。

而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過問過成績,也沒有指定要我填什麼學校、科系,非常自由,他們相信我,我也樂在自己決定一切,是同儕間的相處,才真的叫人心累、才叫人不想說出的煩惱。這些心累,整整從幼稚園開始到高中,15年,現在想想還是不寒而慄。

大學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念、選擇有興趣的社團、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跟朋友有段距離的交往、可以盡情認識世界上的人事物、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安排玩樂讀書的行程,這,才,是,人,生,才是人人口中羨慕的學生時代啊!為什麼國小、國中、高中不能這樣學習呢?

看著書中的孩子,除了面對考試的壓力、家庭附加的期望、還有同儕間的相處與比較,真的,真的,光看文字,都可以感受到那股窒息。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啊

沒有特效藥,但多一份理解,社會就多一份柔情

這些壓力,不是一蹴可幾累積出的,這些問題,也不是只有單單教育層面而已,很多很多層層疊疊起,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移除,就算是經過時間的推移,我相信也只能減輕、無法完全解決,這就是人生,就是有磨練有試煉,但,可以做的是讓自己多一些同理、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體認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要再拿過往的經驗、一樣的標準複製貼上的套用。

因為大家都是台灣教育出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相信可以有所共鳴,也因為分成九篇故事,可以不用一鼓作氣閱讀完,當爸媽的你、有孩子的你、正在面臨各種考試的你,這是一本你可以用不同角度、觀點來看自己現在面對的課題的書。對教育比較滿不上心或是跟我一樣脫離學生時代有一陣子也還沒有小朋友,這本書可以讓你更能理解不同位置、不同角色所有的心境,甚至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更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資訊,請點擊。

— 支持萊莎 —

如果文中的觀點與分享,對你有所幫助、帶給你不同啟發,歡迎以一杯咖啡的錢贊助我,讓我更有動力長期創作!

網站連結獲得的利益,一半會捐給【目目非營利】幫助重度身障者,讓他們可以享受知識所帶來的美好;另外一半則會支付這個網站所運行的費用,讓【這是萊莎】可以陪伴更多的人,感謝你的支持。


按愛心文章,透過社群分享給你的朋友,一起共享好內容!



歡迎訂閱萊莎(Liza)的電子報


Exit mobile version